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2020年第2期目录

艺术评论杂志社 艺术评论杂志 2023-03-23

2020年第2期  总第195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目录

批评研究

学术主持:彭锋

艺术批评的历史/彭 锋

【内容提要】通常认为,有艺术就有艺术批评。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直到18世纪才获得独立。本文将艺术批评的历史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来叙述。前现代艺术批评没有从宗教、伦理、政治、哲学等非艺术学学科中独立出来。现代艺术批评不仅从各种非艺术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而且与同为艺术学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拉开了距离。后现代艺术批评突破了现代艺术批评的自律性,不仅注重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而且模糊了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的边界,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中。

【关词】 艺术批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历史;后批评

从沙龙批评到独立批评:法国艺术批评的三个阶段/胥 恒

【内容提要】尽管西方艺术批评的话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文本中,但这些话语本身并不是为了艺术而存在,而是从属于这些文本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到了18世纪,法国沙龙批评在文体上独立了,但在写作内容与方法上的独自主则需要等到二战之后。本文通过梳理法国艺术批评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从产生到独立的三个阶段,揭示出它如何从法国文学与艺术写作传统中汲取养分和培育个性,希望能为中国当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一些参照,在本国的语言与文化中找到新的启发。

【关词】艺术批评;沙龙批评;法国文学;艺术写作


观察与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强大文化资本的模式创新与制度支撑/王曙光 雷雪飞

【内容提要】 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猛上升且结构不断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文化金融手段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出现了大量、多维、联动性强且具有自适应与自更新性的创新模式。未来,通过“政府+市场”与“制度+技术”双重机制,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逐步优化,相信中国文化产业能够在活化文化资本、发展文化创意市场、健全文化金融体系、构建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从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

【关词】 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竞争力;文化金融

20062018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人工智能艺术思想研究/杨先艺 王永东

【内容提要】本文从人类的艺术创造与审美过程中的情感量化和审美量化等技术层面,解析人工智能艺术的创新形式,从哲学、社会学与艺术相融性的视角,探究人工智能艺术对人文思想的表达,提出人工智能与感性工学、哲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契合思想特征。

【关词】 人工智能;后人类;感性工学;哲学;艺术思想

虚拟现艺术交互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非物质的神话”:“后媒介状况”下新媒体艺术的保存与收藏危机/钟 舒

【内容提要】本文重点考察了后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非物质神话”产生的原因和艺术表征对其收藏与保存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此,克里斯蒂娜·保罗强调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特征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展示、传播、接受与阐释机制。罗莎琳德·克劳斯进而用“后媒介状况”揭示了新媒体艺术作品携带的媒介性基因是导致其“非物质性”的关键要素。文章立足于欧美已有的新媒体艺术收藏模式,试从理论介入,回应国内新媒体艺术可能的收藏机制与途径。

【关词】 新媒体艺术;非物质性;后媒介条件;收藏;档案

 

 

理论纵深

策划:蔡郁婉

【编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于当下的时代并发挥作用,也是近年来影视传媒领域不断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以影视艺术为载体而得到继承、传播和发扬,也为影视艺术源源不断地提供滋养。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请相关学者,以近年来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为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期为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论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金尧 张 峥

【内容提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何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仍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既与日常生活同频共振,又伴随电子技术进步不断创新制作方式,从而成为文化之体走向致用的重要中介。本文通过对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体、相、用”的分析,进一步阐明此类节目的文化之体、中介之相、目的之用,从而在三者互相成就、制约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获得符合时代特征的具体意义。

【关词】“体、相、用”;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宝藏海报


■论电视剧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美学呈现——以《老农民》《老中医》《老酒馆》为例/温彩云

【内容提要】电视剧承载、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观念,起着深化民族记忆,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作用。文章以《老农民》《老酒馆》《老中医》电视剧为例,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美学层面分析了电视剧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美学呈现。文章认为,电视剧通过以“仁”为核心的个体道德、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具有民族大义和历史大局意识的天下观的由近及远三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塑造,传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唤起观众的集体文化记忆,激发观众的身份认同意识。

【关词】 理想人格;优秀传统文化;电视美学


■电影创作展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以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例/林 琳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强劲增长的势头下,中国电影界立足中国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基于中国电影缺乏自身美学坐标及国际影响力的现状,提出并积极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从创作、理论、批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其中,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以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整体性视角、韵律性节奏、含蓄式表达、水墨式画面和现实生活逻辑,唯美而真实地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某种文化生态与现实问题,精湛地演绎了人情世故下的复杂人性,同时揭示出法度与普遍原则的坚守对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彰显了艺术创作以美启真、扬善的永恒魅力。作为中国电影学派创作实践的有益探索,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成功并不依托现代技术,而在于深耕中国美学思想,纵深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并合理运用到声画复合的电影叙事中,以中国美学特色的电影叙事与情感表达,展现人人都具有的人性,触动和激起真挚的、高尚的情绪,启迪对生之意义与普遍之道的思考。

【关词】 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张弛有度;象外之象

务源演练说词


■道德、艺术与商业——论中国电影中的留白之美/张 伟

【内容提要】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概念,在诗词、音乐、建筑、戏曲等艺术门类中也有相应的美学影响。中国艺术中的留白强调创作上的删繁就简,鉴赏过程中的“填空”与思接千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思维与现代视听思维有着某种相似性,能为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建构提供某种支撑。本文无意穷尽电影中留白的具体手法,而关注的是光影中留白呈现的主题差别,指出中国电影中的留白表达既可作为一种道德性的隐喻,也能是一种艺术自我表达的方式,还可成为一种商业性探索的策略。中国电影中的留白之美说明了传统美学当代创新转化的可能性,对其深入研究能进一步拓展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理论范式和理论话语,夯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词】 留白;中国电影;道德隐喻;艺术表现;商业探索


舞台印象

■有梦,就会有希望!——深圳舞剧《追梦人》观后/江 东

【内容提要】本文就深圳歌剧舞剧院新近推出的首部舞剧作品《追梦人》进行了评述,对作品在当下艺术发展格局中的积极意义及其艺术追求做出判断,同时也对舞剧创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崭新意识及其手法给予了评说。

【关词】 深圳歌剧舞剧院;舞剧;《追梦人》;费波

舞剧《追梦人》剧照(深圳歌剧舞剧院供图)


 ■精研者精妙 见力处见功——评秦腔《关中晓月》/周 飞

【内容提要】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是一部由优秀剧作家与表、导演诸多艺术家合力打磨出的“真、美、妙”之作。该剧严谨合理的情节得益于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契合,全体演员投入专注得益于深厚功力的知名主演凝聚全团,精湛的舞台呈现得益于导演既遵循传统又取法现代的精妙设置,诸多因素的合力奠定了《关中晓月》的历史厚度、精神深度和艺术高度。

【关词】 秦腔;《关中晓月》;商英

秦腔《关中晓月》剧照(周至县秦腔剧团供图)


传承

 ■李渔造园之“宜”研究/陈建新 杨 婧

【内容提要】观古人传统之造园,奢朴繁简手法迥异。文人李渔一生工小说、戏曲及杂文,善造物、园艺,并著《闲情偶寄》以记之。本文旨在归纳李渔造园理念并延展其造物之思想, 终以“宜”概括其造园精髓:尺度之“宜”、 功能之“宜”、经济之“宜”、审美之“宜”、创作之“宜”。本文还将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审视、评析李渔造物之 “宜”的创作取向,生动地折射出晚明清初文人追求的理性主义和创新精神的自我解放。

【关词】 李渔;造园;宜


■乱世造园:明末清初江南士人的园林书写/彭 志

【内容提要】士人对构筑园林始终秉持着浓厚的兴趣,肇端于魏晋南北朝,迄于明清,渐渐形成了悠久的造园传统。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造园风尚特征表现为高质量园林建筑井喷式出现,专擅造园的艺术家不断涌出,以及总结性的理论著述不断出版。太仓的王锡爵、王衡、王时敏祖孙三代接续营建南园,王时敏更是新拓了东园,成为了可供探究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家族式园林的精致案例。聚焦并细读王时敏在明清易代前后的园林诗歌创作,具有较为明显地从园居宴游之乐到隐居黍离之悲的嬗递过程。通过此视角的选择、考察,则“时代氛围—造园行为—士人心态—园林书写”四者间的错综关系,或可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

【关词】 造园传统;明末清初;家族式园林;王时敏;诗歌书写

[明]王衡《缑山先生集》,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基于云南风景名胜区楹联匾额文化的园林景观意象研究/王永庶 唐 岱 谢明聪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风景名胜多有楹联匾额文化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链接、融合反映景观美学意象。本文在调研云南传统风景名胜区秀山、滇池、西山、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楹联匾额并对其表达的景观意象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楹联匾额如何与景观互为因借,“联想自然、象以意言、情以象抒、意象交融”构建“秀、旷、雄、奇、幽”景观审美意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可为景观美学研究及中国园林如何基于楹联匾额文化进行景观意象构建提供参考。

【关词】 楹联匾额;景观意象;风景名胜区;云南


 书评

■图史互证、人文视域与性别情结——读姚玳玫《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孙利迎

【内容提要】姚玳玫的新著《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选取自我画像作为女性艺术研究的切入点,将图像史、女性自我成长史以及个人主义思潮史有机结合,图史互证,在社会史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者蕴含的规律与脉动,完成女性自我画像的历史叙述。此外,该书较少着意艺术创作的内在法则而更关注艺术家的文化存在,强调从人文角度钩沉艺术的历史:史料详尽、跨学科解读以及日常视角。再者,该书关注女性自我成长问题的同时,也提出女性艺术家自我归属问题。事实上,姚玳玫的研究存在一种性别情结:以性别作为问题,由性别入手,完成自我对社会、历史等的思考,并给出包含女性经验的解答。

【关词】 图史互证;人文视域;性别情结

《自我画像》扉页


《艺术评论》2020年第2期

封二 

孟丽油画作品《时代丰碑》

封三  

王跃奎国画作品《我为家国守平安》

封底

李继飞雕塑作品《手与手相牵—白衣守护》


延伸阅读

《艺术评论》2020年第1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